来源:环球网
清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马兴庄村兴牧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就开始忙碌起来,牛肉分割、清洗腌制、上锅卤煮、冷却分装……各种生产加工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一袋袋卤牛肉被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标志着绥德肉牛产业正从肉牛规模化养殖走上牛肉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四年前的马兴庄村,还沉睡在无定河边的一片片川地上,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或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2021年底,在外经商的年轻人马腾飞回到家乡,担任马兴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凭着对家乡的一腔热爱,加上灵活的商业头脑,他决定在本村兴建一座肉牛养殖场,带动农村发展活力。不到半年时间,一座可容纳2000头肉牛的养殖场拔地而起,小牛的“哞哞”的欢叫声让昔日安静的村庄逐渐有了生机。

从兴建养殖场开始,马兴庄村通过“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局,助力村民持续增收。利用上级奖补资金建设的牛棚归属村集体,企业每年出资租赁,租赁费归村集体所有,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村集体收益分红两种方式增加收入。2021年至今,兴牧源牧业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牛棚10个,青储棚2个,饲料加工棚1座,干草贮存棚2座,酒糟池2个,目前存栏“西门塔尔”肉牛1300余头。
一座养牛场,带富一方人。马兰雄是马兴庄村玉米种植大户,每年种50多亩,过去种玉米每年光肥料钱都要花几千元,现在村里养牛场的粪随便用,用了有机肥,不光土地肥力提高了,种的玉米产量也高了。以前收了玉米,得拉着到处找买主,价格还被一压再压,现在不光玉米全部卖给了养牛场,秸秆打碎了也能卖到养牛场,没一点糟蹋,仅今年玉米和秸秆就卖了6万多元。除了玉米秸秆,附近群众种植的红葱、土豆、小米等农特产品,也都被养牛场和食品加工厂消化,让群众多渠道增收。
年逾古稀的马忠德、顾爱英夫妇是脱贫户,以前只养了两头黄牛,仅靠给人犁地挣点收入。村里有了养牛场后,夫妇俩通过“借牛还犊”的方式领养了两头母牛。“母牛卖了三万多元,盖了4间牛圈和1间房子,今年养牛场又帮忙买了两头小牛,长大后就能卖钱了。”马忠德说,“除了自家的草料,养牛场还帮忙批发买,比我们自己买饲料的成本低多了。”
30多岁的马明以前在工地务工,且不稳定,去年回到村里在养牛场工作,每天开铲车铲粪便、给牛喂草料……马明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现在,马明每年在养殖场务工可领6万多元工资,收入稳定有保障,还顺便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据统计,兴牧源养牛场和食品加工厂,让周边4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给付工资200余万元。
延长产业链、深挖价值链,其中向精深加工要增值是重要一环。今年年初,企业投资1200万元在村里建立食品加工厂,邀请扬州市亚明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非遗美食扬州卤牛肉、牛肚、牛排等系列熟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将牛肉食品销售至全国各地。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推动更多资源、更多要素向肉牛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牛肉食品、屠宰分割、定向育肥、订单养殖的加工链、供应链,推动肉牛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四十里铺镇党委书记张庆说。(刘涛 董辉 马有斌 周波 薛占国)